广西有一家文学杂志从1997年第4期起开辟了一个新栏目:“品牌论坛”。就我有限的见闻,这似乎是在报刊上第一次对图书的“品牌”问题进行的讨论。我很佩服这家刊物编者的敏锐与识见!第一个被列入讨论的“品牌”图书是春风文艺出版社从1993年开始启动的“布老虎丛书”(以下简称“布老虎”)。从1993年至今,不管人们对这套丛书的评价有多少不同的意见,但都无法否认如下的事实:“布老虎”已然成了当今图书市场上的“品牌”产品。据报载,单单是“布老虎”这个书名,1996年度其无形的资财就值1亿元以上,拥有3400万读者。
90年代在国内到底出现了多少种文学丛书,我这里没有精确的统计,总之是很不少吧!但真正生命力长的文学丛书并不多,大部分是稍纵即逝,或者是雷声大,雨点小。但“布老虎”却不尽然。它不仅常销,而且畅销,已然成了90年代中国图书市场的畅销书。它每一本书的起印数是5万册,还多次重印,最多的可能已达数十万册,还不包括那些盗版书。这跟“布老虎”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“品牌”意识是不无关系的。
譬如,“布老虎”在还没有出书的时候,就先让书名占领市场,来了一个“先声夺人”———没有先例的“商标注册”;这一招是很厉害的,也足见策划者的胆识。为了创造“品牌”,策划者甚至不惜以高稿酬来吸引当今文坛上的一批精英作家,组成了一个颇为强大的作家阵容,这也有助于扩大它的号召力。还有,策划者瞅准了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畅销书市场这一现实,有意识地倡导纯文学与俗文学的交媾,在纯文学和俗文学的广阔中间地带作文章,使这套丛书既打入了俗文学圈,又得到纯文学圈的认可,可以说是赢得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地位。当然,单单有这些还是不够的,最重要的是得有一批真正能吸引读者的文学作品。
在90年代,与“布老虎”前后或同时相继问世的文学丛书较著名者还有:长江文艺出版社的“跨世纪文丛”,中国青年出版社的“九十年代长篇小说丛书”,江苏文艺出版社的“九月丛书”,上海文艺出版社的“小说界丛书”,浙江文艺出版社的“收获丛书”,人民文学出版社的“探索者丛书”,作家出版社的“猫头鹰丛书”等等。这些大体都属于纯文学丛书,就其产品的质量来说,多数当属上乘之作。但由于这些丛书的策划者和出版者缺乏鲜明的“品牌”意识,不像“布老虎”那样能够比较有计划地推出自己的“品牌”产品,并通过必要的宣传和“炒作”以确立自己的“品牌”形象,当然还有读者的接受需求等诸多方面的原因,这些丛书大多只是常销书,而不是畅销书,其印数和销量远不如“布老虎”。
由此可见,策划和出版图书有没有“品牌”意识,这决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问题,而是策划者和出版者有没有读者意识和市场意识的非同小可的问题,应该引起图书界,特别是出版界的充分重视!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,当然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商品,尽管如此,它依然还是商品———一种特殊性(精神性)的商品:它需要投放市场,需要与读者见面。一种图书(特别是丛书)倘若能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“品牌”的形象,使读者一进入书店就想起这种图书的“品牌”,就像一进入商场就想起某一种商品的“品牌”一样,那么这就是有了读者效应和市场效应了。